小姐談 - 生活篇
- 暖暖小姐 和 鯷魚小姐

- Sep 13, 2020
- 4 min read

Q1: 最近養成的習慣? 想改的習慣?
🌞
職場: 在工作上總是屬於比較小心謹慎的個性,特別是在做決策這一塊。
想改變的習慣是練習勇敢做決策,不要害怕犯錯,先做了再說。
若失敗了也沒關係,那就從錯誤中學習下次會越變越好!
生活: 最近養成睡前看一篇文章代替滑社群媒體,發現到這個小習慣可幫助在睡前排解煩擾 (有時會想工作的事情而睡不太著)。睡前滑社群其實反而有很多干擾,也是2020想要戒掉的壞習慣。
心態:求問心無愧。盡全力後其他較隨緣,這點是我已在改進但覺得還需努力的部分。
保養:特別是保濕這塊,已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再忙也要為臉補充水分 (笑)
🐟
養成最好的習慣是規律的做瑜珈。這幾年來,反反覆覆嘗試很多事情,唯一一直就在做的就是瑜伽了。
剛開始是想找一個“好上手”的運動,活動筋骨,治長期久坐、姿勢不良造成的腰痠背痛。後來漸漸感覺到瑜伽帶來的成長。瑜伽讓我核心有力氣,也對身體有更有的敏銳度。同時,可以強制讓自己拋開工作或生活的雜念,專注於當下,專注於自己的身體和呼吸,感受“掌控”自己的力量。常常上完課後會豁然開朗,很多本來擔心的事都不算什麼。認真的生活、當自己就好了,總是課後的體悟。
後來就是染了三天不做瑜珈全身不舒服的後遺症。身體比心裡誠實,我想也可以套在這兒。我的身體會逼我的腦去做上瑜珈課的決定。
想養成習慣是規律的早晨作息。能有朝氣的每天定時起床,喝一杯專屬的早晨飲料,做一套專屬的運動,屢行一個專屬的晨間開腦運動...延續一天的活力和效率...
Q2: 如果沒遇上老公,現在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
🌞沒有老公可能無法回答這題 (哈哈哈)
🐟
好問題。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自己的很多次:)
我們18歲時就認識了。19歲時就懵懵懂懂的開始交往,十年過去,二十歲的青春竟是一起走過的。在台灣念大學,申請美國研究所,來美國念書,入職場...
我以前常常會想,沒認識他話,現在可能是一個不一樣的人! 會嘗試更多的事、去更多的地方旅行、認識更多人,對的!我會更獨立,更勇敢一點!我搬來美國6年了(洛杉磯3年)還沒拿到駕照,一直是我很愧疚和挫折的事。沒辦法,我有24/7副駕駛座,自然就失去了上洛杉磯的10道高速公路的勇氣。看很多單身朋友,一個人單手開車旅行、認識不同人,自己公路旅行!我深深為他們的瀟灑與豪氣吸引。對 那種獨立瀟灑,是我小時候一直想擁有的。
但最近的我覺得,反而有他我可能更勇敢、堅強了?其實他總是十分支持我的。來美國的決定,也是我提起的。所以很感謝他總是在身邊陪著我,讓我不怕做決定,能百分之百的做自己。
Q3: 愛上的食物?
🌞
酪梨! 以前在台灣比較少機會吃到酪梨。但來美國後只要吃沙拉絕不放過酪梨,也會買酪梨DIY做酪梨吐司。另外喜歡的就是熱量很高的松露薯條,尤其搭配啤酒剛剛好。在病毒還沒來臨前,我跟朋友很喜歡下班後相約小酒吧(美國很多小酒吧都會在晚餐時段前有Happy Hour,這段時間也比平常時段價格低上很多。大家可以點些小酒和一些炸物聊天) 。每次我們都會點上松露薯條,才有種「終於下班了」的放鬆心情。
另外是泰國料理。因為以前在台灣吃的泰國菜都是1. 像那種一百元椒麻雞套餐 2.四五個人去瓦城點一桌,我滿喜歡瓦城的口味,但因為通常都要揪人去吃比較實惠,所以無法常常品嚐到。
來到美國以後開始喜歡吃泰式炒粉 (Pad Thai),尤其夏天吃很清爽,搭個泰奶就覺得滿足。紐約的泰式餐廳算頗多的,所以每當我不知道要吃什麼的時候,就會有泰菜的選擇飄到我腦海裡。
🐟
很意外的是韓國菜。豬骨湯、牛骨湯、菜包肉、韓國烤肉、牛腸、年糕...搬到洛杉磯後,韓國菜觸手可及。再怎麼喜歡三明治、漢堡和薯條,我每天還是需要吃熱食。能消除雜念的濃郁熱湯、能滿足愛嚐鮮的口慾的小菜,怎麼吃總是十分滿足。 好笑的是,只要有朋友拜訪洛杉磯,也總會但他們去我最愛的韓國餐廳坐坐:)
我從小吃韓國菜長大。但即使有個韓國媽媽,成長時期的台灣並無法提供太多的韓國食材和料理的選擇。韓風真的是近幾年才開始颳的。來到美國後,我才認真吃韓國菜,也吃到以前不曾吃過,但又似曾相似的味道。
現在吃韓國菜其實不只為了口福,我想還有在回憶童年以及學習和認識自己的另一個文化背景。
Q4: 來美國後學習到的生活態度?
🌞
來美國後,發現同事朋友們都有固定放自己幾天假的習慣,公司也很注重員工的mental health,所以每隔一陣子就會鼓勵員工們去放假休息。所以我也告訴自己,如果工作上已盡力讓自己做到八十分,那生活當然也要盡到八十分(以上)。我的同事常常告訴我,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是一輩子的。所以無論工作再怎麼忙,我都會讓自己定期休息,多多去旅行踏實體驗生活。
🐟
可以說學會自私嗎!?學會無畏的要求自己該得的權益和做自己。
在異文化下,沒有太多的常識可以輔佐生活上的決定,也沒有太多的關係可以輔助成功,時常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蒐集資料完成在台灣比較能輕易完成的事。例如找住的房子,並不能以印象了解一個地域,像是...對那裡有一間我以前去逛過得店...。碰上問題又必須花更多心力解決,前一直陣子碰上退租的房間拿不回押金的狀況,又這次房間天花板需要修繕,房東不給溫情的只要求立即遷出。在語言也有劣勢的情況,資料更要蒐集充沛,才有自信的與對方博辯。
另外,來美國後不太在意自己平常穿什麼,也不常化妝。可能是流行和美的定義變得很廣泛,路上或公司大家穿得都很隨性吧:)。
同事間很多人都有第二專長和能當副業的喜好,衝浪、風帆、陶藝、攝影、登山、腳踏車。我想我也跟著嘗試各種活動,豐富自己的下班生活,坦蕩蕩尋找自己下一個專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