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聊聊我的200Hr瑜珈師資培訓|練習如何讓自己更幸福

  • Writer: 鯷魚小姐
    鯷魚小姐
  • Feb 14, 2021
  • 7 min read

Updated: Feb 15, 2021

2020年10月17日禮拜六早上7:30,我的200Hr瑜珈師資培訓開始,為期28天的課程,最後結束於12月11日禮拜五。課程被分為兩階段,各為三週,中間相隔三週的假期。剛開始很納悶假期的原因,後來覺得是神來一筆。

ree

第一天上課即是7:30報到,老師簡短自我介紹,開始晨練。往後的課程也一直如此。7:30到8:30呼吸法練習、8:30到10:30 Mysore 式 Ashtanga 第一序列體位法練習。午休過後,下午12:00至5:00點學習唱誦、瑜伽歷史與哲學、體位法剖析、以及教學練習。我報名的200Hr瑜珈師資培訓是Ashtanga的課程,後來才知道這是相對較硬的訓練,很操核心肌力與體能,然而我是聽說老師有著運動科學背景,能仔細解釋人體力學及解剖學,與我的興趣符合而報名的。


最初認識瑜珈是在大學體育選修課:瑜珈及皮拉提斯。本來覺得是一門可以優雅達到運動效果的課,但是踉踉蹌蹌,發現自己對身體各部位很陌生、動作做起來好吃力,並不是一門可以單純善用我身體唯一的優點筋軟就能過關的課。


在台灣開始上班後,愛上熱瑜珈。認為是能讓上班久坐的身體放鬆、正位、還有訓練肌群的好運動。能不顧面子的大量揮汗非常舒壓。到美國後持續在Corepower yoga的瑜珈中心練習,就是一個教室分佈位置多、課程多、價錢優、以運動目標為主的練習環境。練習瑜珈一段時間後,掌握身體的能力成長,很喜歡這種逐漸征服自己的身體所帶來的成就感,但我對瑜珈是什麼?我的身體在做什麼?一直沒有很深入的認識。


去年九月,我決定休假回台灣一段時間,並決定趁機好好認識瑜伽和自己的身體,報名了200Hr瑜珈師資培訓。還想藉三個月的晨練課程養成健康、自律的生活習慣。早起,空腹喝一杯泡好的茶,在陽光下冥想、練習瑜珈,再開始一天,這種生活方式一直是我的夢想。


Ashtanga (八肢瑜伽、阿斯坦加)是哈達瑜伽的其中一個支派,練習動作共分成六級,每一級都有固定的序列。Mysore則是老師在場的情況下,學生自行練習Ashtanga瑜伽,老師適時指點體位的一種練習方式。在參加瑜珈師資培訓前我不曾聽過Ashtanga或Mysore,好在上課第一週的前幾天,老師有帶領序列,還有圖表可以在練習的時候一樣畫葫蘆。


ree

(Ashtanga 第一集序列。圖片來自網路)


不過第一週練習我沒有太多的心力背誦體位法,但在認識自己的身體。因為疫情關係,在美國窄小的公寓關太久,身體很久沒正常活動。雖然嘗試在家練習瑜珈、拉筋、活動肌肉,但運動量根本無法與過去相比。曾經很順手的Chaturanga動作,卻無法重複幾次。核心沒力,手關節支撐過多重量,導致左手腕關節的舊傷發作。左手使不上力,動作總是又高左低,讓我十分苦惱。在訓練第三天,輪式也無法再完成,不知道是沒力,還是動作不正確,雙手怎麼都無法將身體撐起。看教室裡的同學紛紛將身體拱的又高又圓,我只能以羨慕的眼神望著大家,躺在地板與顫抖的上手臂以及打不開的肩膀對抗。老師不斷的提醒,要專注於自己,不要與他人比較啊。我想起瑜伽教室外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而忘了自己喜歡做什麼、在人生路上徬徨的自己。


每天要5:50還在天黑時起床,其實是師資訓練這段時間最痛苦的一件事。這段時間,睡眠時間總是嫌不足,下課後吃晚餐時就想闔眼,早上總想多睡一點,心裡每天吶喊“再多睡十分就好!” 有一天的瑜珈哲學課提及我們能善用開心與痛苦的情緒而不被它們利用的方法。生活上我們常常想要逃避痛苦,但我們可以怎麼更積極地讓自己幸福呢?我可以比較“做這件事可以帶給我的快樂”與“不做這件事情會帶來的痛苦” 來說服每一次的行動。例如每天早晨我準備出門上課的時候,我想“早起十分鐘可以讓我緩步到公車站、平心靜氣的整理我的冥想座位”,但 “晚起十分鐘,將需要追趕公車,守著氣,躡手躡腳地進教室”...就這樣,在教室裡或外,這段時間我都在練習如何讓自己更幸福。


訓練第二天後,班上出現了很多傷兵,我也同樣與身體痠痛在對抗。但是一週以後,身體慢慢習慣了,肌肉越來越硬實,酸痛愈來愈少。第二週,身體自然而然的熟悉體位法間的串連,頭腦還沒釐清自己在做什麼,身體就會引導。第三週,我終於能持續Chaturanga的動作,輪式也能輕易完成。Drop Back成為我的另一項挑戰。瑜伽班的姊姊說:這是Ashtanga 第一序列體位法序列裡的目標動作,也是魔王級動作!


ree

(圖片來自Yoga international )


我不斷提醒著自己,要撇開理智,讓身體感受、決定今天的練習。隨吸吐放鬆、控制肌肉,借專注力保持動作的穩定。不執著於身體能觸碰的位置,但著重於覺知,隨遇而安接納當下的自己。我默默的揶揄自己,想說,讀了一輩子的書,學習邏輯性推演決定事情,現在卻刻意的忽視大腦,要讓身體當老大了。但我很喜歡這樣的轉換。


Drop back站立後彎困難的是眼睛看不到雙手著地的位置,所以即使老師經驗老道的說“你可以做這個動作”,不安全感會始呼吸短促阻止肌肉的延伸,我怎麼都麼都會卡在半截的位子。讓站直的身子,緩緩向後仰,借核心、臀大肌、腿後肌群,保持身體保持穩定,延伸脊柱,再將雙掌慢慢朝下地板...好不容易見到地板,五爪亂抓,不小心頭著地,甚至右手單食指著地。


第一階段最後一天,我吃了蘿蔔乾。


我慶幸第一階段的課程終於結束,往後休息的三周老師開了功課讓我們回去練習,同學們也積極約了好幾次晨練,我則是想盡辦法避開站立後彎的動作,一直到第二階段課程開始了也一樣。


三週的休息時間,一下子就結束了,第二階段的課程,措手不及的就開始。三週的休息時間,我覺得很重要。第一是,身體需要休息(並且在休息中成長)。第二是,終於有時間好好整理上課筆記,不然前幾週,一到家就想倒頭就睡。最後為了心境的轉換。第一階段練習到第三週時開始進入倦怠期,覺得很辛苦,但是想到有即將到來的假期,又能一天天持續早起報到來上課。第二階段的第一週又很慶幸的只安排晨練,才能慢慢打開心胸迎接未來兩週的全日訓練。


老師每隔一陣子會帶特別的活動。像是萬聖節有以萬聖節主題命名的動作做晨練。 “雙手捧胸的吸血鬼式” “烏鴉式”“攤屍式”,或是結合皮拉提斯和傳統瑜珈的體位法練習,又有運用小球、滾輪活絡筋膜的練習課。還有一天下午,我們到有disco球的教室,放著音樂,隨著Beats,用彈力帶活動、操練各個的關節。我喜歡這些驚喜,可以讓我帶著新鮮感的完成每一天的課程,這也是老師帶我們用不同方法認識身體的方式。


最後一個禮拜,我終於掌握了Drop back的訣竅,開始練習後彎後再站立的動作。肩膀打開、前大腿出力、保持身體彈性。穩定後,雙腳內緣抓地,頭不要急,前大腿、胯部、腹部出力,將身體慢慢抬起(彈起)。


直到課程結束的最後一天,我還是畏懼著站立後彎以及後彎站立。從晨練的第一套拜日式開始,即使我總提醒自己要專注於當下,就在想著最後的後彎動作會不會成功?能不能抓到訣竅?事實上,到現在還是這樣...今天要不要挑戰站立後彎以及後彎站立呢?


透過瑜伽師資訓練,我沒有成為一個能完美做好各個瑜珈動作的瑜伽人,我仍然無法游刃有餘的後彎,也還不會以為課程結束後就一定會的倒立動作,我還是常常瑜伽練習時不專心,還有忘掉要呼吸,不憋氣!但我體驗了身體的成長,我了解了全權控制身體的感覺,還有,放下期待,將心智誠實的的交給身體,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瑜伽的本意是為了了解 “我是誰”。我喜歡瑜珈,就喜歡它的誠實。師資課中我不止喜歡晨練,更期待瑜珈哲學課的內容。早上身體實踐,下午是借文章了解方法,學習如何撇開成見、誠實的理解身體、心智,掌握它們,讓自己更好。


瑜珈的意思是“能停止心緒的波動與焦慮 yogas chitta vritti nirodha”,一個崇高的理想。願我能不斷的練習與自己相處,並養成真摯享受生活的態度。


參與RYT 200小時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決定呢!



問題回答:


一、參加200Hr瑜珈師資培訓所需的程度為何?


我覺得要能掌握基礎的體位法,還有要有一定的體力和肌耐力!

我所上的師資課,老師很少在晨練時一一分解體位法帶領動作,通常是口號下下去,大家接收訊息後,馬上一起做。所以如果對體位法很不熟悉,晨練會有些吃力。若對動作有比較高的掌握度,也能更快了解講課內容,舉一反三!


二、要怎麼找適合自己的瑜珈師資培訓班?


首先,要研究一下想學的瑜珈派別是什麼?陰瑜伽?艾揚格?阿斯坦加?

再來是老師教學的風格以及背景。有些老師可能不只練習一種瑜珈種類,所以教授的會是綜合自己經驗的內容。有些老師會著重於冥想,有些老師較重體位法...建議先在網路上做功課,找找老師的教授視頻或學生分享內容。

最後課程時間。有些課程得很滿,兩個月就上完。有些課程維持半年,課程只排在週末。了解自己的需求與喜好很重要。有比較多的時間,我很推薦我所參加的課程安排方式,密集一陣子,休息一下,再全力衝刺,很充實。


三、有沒有考試?


有!我們有25題的填充筆試,考所上的 “術科” 以及 “學科”內容。我本來在嚷嚷,啊呀,大學畢業後就沒準備過這樣的考試了,還要考!好在,我們的題目不是太困難。不過我想這個真的取決於老師啊!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Something about US

Follow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0 by Something About US | 小姐們的美國時間

bottom of page